青春期的自我概念发展
青春期可以说是一个人自我意识觉醒的第二个关键期。一方面是因为青春期显著的生理变化让青少年更加敏锐地意识到自己,也变得更加关注自我。他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是以一种独立于父母或其他人的方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人。正是因为他们非常关注自我所以往往对身边人的反应非常敏感,并且认为每个人都在特别关注自己的言行。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作青少年的“假想观众”。这样的念头导致了青少年过高的自我意识,及对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和判断自己的过度敏感。
另一方面,青少年希望能够实现一定的心理自主,即拥有提出自己意见的自由、保留一定的隐私的自由、为自己做决定的自由。如果缺乏自主,青少年不仅容易出现问题行为,同时也不利于他们最终成长为独立的个体。心理自主也常常是父母与青少年之间发生矛盾的根源之一,如有些父母习惯于采取控制型的教育方式,
自主和独立是个体成长和成熟的表现,孩子不可能永远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长,他们必须学会如何在广阔的天空期。有些父母不允许孩子离开他们,他们认为把孩子时时刻刻守护在身边就是最好的爱,但是生命的本质却是向往独立和自主的。作为父母的我们、其实也希望孩子有一天能够拥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也只有当孩子能够真正自主、独立之时,他们才会感受到自身内在那股强大的源自成长的力量,这才是父母引領孩子成长最好的结果。
智慧父母课堂:有些父母会有这样的体会,他们的孩子在上初中之前听话、乖巧,但是一进入初中,就像变了一个人,开始不愿意与父母交流。有父母描述孩子回家的第件事就是走进自己的房间,然后“砰”的一声将门关上父母遇到这种情况时,他们往往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也不明白为什么孩子突然变了。因此很多父母给青春期的孩子贴上“叛逆”的标签。事实上,果父母没有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背后的根源,便难以走进他们的内心。
如大部分行为出现问题的孩子都是归属感和自我价值受到侵犯的孩子,他们只是用了不恰当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权利,让我们来听听一些出现问题行为的青少年背后没有说出口的心声吧:
行为表现1:不与父母沟通
孩子背后的心声:我不知道该怎么跟父母沟通,每次当我想要表达我的意见的时候,他们总认为我是错的。既然我总是惹他们生气,那我只好闭上我的嘴巴,除此之外,我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别的选择了。
行为表现2:逃学、不服从老师管教
孩子背后的心声:我的学习成绩太差,对学习完全提不起劲来,这让我感觉自己很挫败、很无能,老师只关注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我们这些人看都不看一眼,那我为什么还要待在学校呢?
行为表现3:标新立异(穿奇怪的衣服或染怪异的头发)
孩子背后的心声:大家总是忽略我,他们不知道我是多么特別,多么与众不同。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大家看到我是特别的,我是有价值的!
行为表现4:沉迷网络游戏
孩子背后的心声:我的学习成绩很不好,家人对我很不满。我的朋友圈也很窄,我不知道该怎么跟朋友相处。生活让我经常有挫败感,只有在游戏的世界里,我才能过关新将,发现自己是多么有力量。
行为表现5:吸烟、酗酒
孩子背后的心声:我已经不是一个小孩子了。可是我的父母总是把我当小孩子看,他们不知道我已经长大了!为了证明这一点,我得做点大人经常做的事情才行!
父母总是容易看到孩子外在的行为,却忽略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如果父母都能学会去聆听孩子背后的心声,是否彼此之间就多了一分理解呢?
要与青春期的孩子一起创造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需要与孩子一起成长。父母不仅要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还要掌握与孩子相处的一些技巧:
1.多一些平等和尊重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要开始转变自己的态度,不要再以为他们还是那个听话的、顺从的“小孩子”。当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时,他们更希望父母能够对他们多一分尊重,而不是随便使用父母的威严轻易指责他们。多一分平等、少一分居高临下的态度,会让孩子更愿意敞开心扉。
2.多一些自主和空间
从青春期开始,不少孩子开始有自己的小秘密,他们可能会在自己的抽屉上加一把锁或者不再像以前一样大事小事都告诉你。当孩子处在从青少年向成人过渡的阶段,这样的举动是正常的。父母要接纳这样的行为,允许孩子有一些自己的空间。想想我们曾经也经历过这样的岁月,我们也不会把每件事都告诉身边所有人。
3.多一些支持和引导
青春期身体和心理的巨大变化让有些青少年应接不暇、不知所措,他们在自我认同的探索过程中会经历自我怀疑、混乱、矛盾与冲突,对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时常感到困惑、怀疑。虽然他们的身体外形逐渐开始向成人演变,但心里仍然有很多困惑: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不知道该采取哪种新的态度与父母、朋友交往,不知道身边的人会如何看待他们的变化,一这些都是青春期的孩子可能会遇到的困惑。这个时候的他们更需要成人的支持和引导,如果父母能够理解这一点,并且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孩子有力的支持,那孩子将会愉快地度过这段剧变期。